在9月中旬举行的中国农药制剂加工及助剂应用技术交流会上,不少业界代表纷纷反映,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农药出口萎靡,而国内市场也由于今年虫灾整体比较轻而需求不振,农药行业普遍日子不好过。与此同时,农药行业还面临着制剂技术水平远不如原药技术水平、环境友好新型制剂依然太少等结构不合理的局面。
对此,有专家建议,应利用好当前农药行业低迷的有利时机,加快推进我国制剂加工与助剂开发应用的产学研合作,加快农药制剂的升级换代,提高农药制剂的药效和效益,促使农药制剂向水性化、环保型绿色农药发展,早日实现与国际接轨。
据上海农药研究所高级顾问、农药专家冷阳介绍,由于乳油、粉剂等传统剂型在环境、生态和食品安全方面日益加重的巨大压力,上世纪80年代中期,环境友好的农药新剂型的基本框架才初步建立,代表了农药制剂发展的方向,即水基化、超微化、无粉尘、控制释放,这一农药剂型框架时至今日依然是全球发展环境友好农药剂型的主体。
环境友好农药新剂型问世后获得快速推广,在发达国家推广尤为迅速,目前已处于绝对主导地位。自2006年以来,世界进入了农药制剂与当代高新技术相结合、同步发展的新时期,当今农药制剂加工技术发展的方向主要表现为:高含量、高悬浮、低挥发、无粉尘、控制释放。反观我国农药工业,虽然目前已能生产300多种原药、3000多种制剂,农药年产量逾百万吨,成为全球主要农药出口国,但我国农药出口以原药为主,农药制剂在技术水平、产品质量及标准等方面明显落后。与此同时,尽管近十年来我国对环境安全农药新剂型进行了大面积产业化开发和推广,但时至今日,悬浮剂、水分散粒剂等环境友好的水性化农药新剂型,依然只占全部制剂登记数的约24%,低于全球平均水平。
有识之士认为,当前农药行业面临的低迷局面,正好为结构调整和升级换代提供了契机。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黄启良建议,应抓紧时机全面提高我国制剂技术含量与质量水平,在水性、粒状制剂发展基础上,注重研发控制释放和靶向制剂。同时,应重点解决农药助剂所存在的生产工艺的稳定与精细化程度、专用功能性助剂、农药助剂复配技术等关键技术问题。